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_中国古村落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 中国古村落 2017-08-28 03:49:43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P align=center>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c3MTY1NDc4OA==/v.swf 芋头村概况村落概述
年代: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
地理位置:通道县西南9 公里
面积:11.6 公顷
行政所属: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
人口:850 人
民族:侗族
特色: 顺势而建、鳞次栉比、天人合一的侗族“山谷型”与“山脊型”布局,侗族建筑“实物博物馆”。
2007年12月,荣获第一届中国景观村落称号。 芋头亮点
鼓楼、戏台、学堂 􀂊 古驿道 􀂊 “干栏式”侗族民居
“三水会” :芋头村全村依山就势而建,村中小溪潺潺,水塘碧波粼粼。村中后山脚下有两汪水塘和一弯小溪互相在一处翘首聚会。村民多于此洗衣嬉戏,水塘、流水与民居比肩相望,一派侗家田园景象,此处也成为了芋头村一处田园景观。
芦笙鼓楼 :芦笙鼓楼屹立在村中小溪边的平地上,楼高九层,始建于道光九年。芦笙鼓楼雕梁画栋十分漂亮,为九层密檐攒尖芦笙顶木楼,下五层为四角,上四层为八角,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金光闪亮。远远望去,鼓楼外形犹如一棵巨杉,巍峨挺拔。侗家人依树而居,依树而歌,崇拜树木,崇拜自然,鼓楼外形可能正是仿杉树而建的。
芋头村之体势非凡
芋头村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距离通道县城约9 公里。芋头村是一个全部由侗族居民组成的村子,全村面积约11.6 公顷,有人口850 人,分布在村中的7 个自然聚居点。
芋头村选址于当地的名山“芋头界”。此山形似芋头,故而得名。而芋头村也正是因为“芋头界”而定名为芋头村。村边上有一弯清清的溪水从山谷中蜿蜒而出,绕着村寨,向远方奔去,而这条小溪也名为芋头溪。
传说芋头村起初建寨于海拔800 米高的“芋头界”上,经过子孙繁衍,村寨逐渐往山下延续,依着山的曲线,一座座干栏式木楼依山借势吻坡而筑,参差错落、气势不凡。鳞次栉比的民居以“干栏式”为主,沿山、沿谷因势利导布局,形成独特的侗家村寨“山脊型”与“山谷型”布局模式,与其居住环境十分巧妙融于一体,立于幽谷而不张扬,藏于山林之而不突兀;侗家人喜欢亲水而居,为适应山地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芋头村人在民居围合中开辟多处池塘,波光粼粼,犹如于碧玉点缀于这侗寨之中。村民们又在水塘中养上鱼,每逢佳节到来,就能吃上肥美的侗家特色的酸鱼;而或又在水塘边上栽上了各种果树、花草,成熟季节来临,瓜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构成了侗寨特殊田园生活景象。
侗族是个喜好聚居的民族,很少有单家独户的。这种屋檐相交,木墙相连的特点,使得侗寨的气势更加恢宏壮观。芋头村中各式的“干栏式”木楼,高低错落,因势而建,基本上很少挖动山土,而是搭架补柱就能在哪怕是斜坡的地方也能竖立牢固的房屋。芋头村的房屋选材多用杉木,壁面则多采用开槽密槛的工艺作法,侗家的建筑师大多都是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传承下建设工艺,往往能根据不通的地基就能设计出适应地基的楼房。
芋头全村分7 个自然聚居点分散而又紧密连接起来,这就主要是依靠村中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石板小巷连接起来。虽然并无史料记载芋头村的建设是经过古人的规划的,但是芋头村的这种建村布局和朴素的理念却深刻地反应出了古人的建设哲理。
芋头村人在溪边的平地上先建设了鼓楼、戏台、学堂等公共活动场所,寓意坐在龙嘴上。而以鼓楼为龙头,以小溪为中轴线向两侧冲岔布置民居,则表示是布宅于龙身位置,风雨桥就是龙尾,一个寨子就是一条龙。在侗家人心中,风雨桥是能接地的,而鼓楼是能通天的,这样就实现了天人合一。
芋头村之楼宇精萃
据史料记载,芋头村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后来遭遇了大火,目前寨内现有的建筑大部分为清中期和末期的建筑。据统计,有鼓楼4 个、风雨桥3 座、门楼1 个、古井2 口,萨岁台2 个、驿道1.6公里,吊脚木楼113 幢。由于古侗寨的建筑特征在这里得到了完备的展示,中国民居研究会的专家们称芋头村为侗族建筑“实物博物馆”。2001 年芋头村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芋头村的民居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村中的民居主要沿着小溪建设,遇到有高坡,就竖吊脚;而碰到有坎沟之处,就用土填平,尽量朝向空中伸展开来。侗家的房子不用一砖一瓦,都采用杉木搭建,在屋顶则铺设青瓦或者杉树皮。一楼用于堆放杂物,二楼住人,三楼则一般用做仓库或者作为客房。为了保持通风,许多人家在二楼三分之一面积的地方又装上栏杆。侗家“干栏式”木楼一般都用桐油漆过,显得古色古韵。
在侗家,有寨必有楼。鼓楼是侗家人聚众议事的政治中心,也是平时休息娱乐的场所,一般都建在寨子中间。芋头村中共有寨中鼓楼、龙氏鼓楼、芦笙鼓楼和牙上鼓楼4 座鼓楼。
寨中鼓楼共5 层,每层均为4 角形制,简朴浑厚地立于田中;龙氏鼓楼昂然立于山上最高处。芦笙鼓楼位于村中小溪边的平地上,雕梁画栋最为漂亮,为九层密檐攒尖芦笙顶木楼,下五层为四角,上四层为八角,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金光闪亮,十分美观。
牙上鼓楼最为奇特险要,整个鼓楼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悬于山坡下,由17 根梨木柱子支撑,最长的一根有9.1 米高。牙上鼓楼不但雄踞高地,楼里的四面靠背还颇为奇特地向外倾斜。这种微妙的结构历经210 年竟然屹立不倒,显示了侗族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芋头村之悠悠驿道
由于地处山区,芋头村的几个聚居点被高高低低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地方,而这几个聚居点却通过村里的一条蜿蜒的古驿道紧密地连接起来。
据记载这条古驿道是在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现存长度约1.6 公里。古驿道全部都用青石板铺成,至今在芋头村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条古驿道的历史也颇具传奇之处。
公元225 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五月,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答他:“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我之前不知你军虚实,所以才战败。现今蒙赐观看营阵,原来只是如此,必定可以胜利了。)” 而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要孟获心服口服。只是向孟获一笑,将他放走再战。经过七次擒纵,诸葛亮仍继续放走孟获。孟获及其他夷人开始反思,不再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公(诸葛亮),真是天上的神威,南人不再反叛了。)”大军便移到滇池,蜀军成功平定南中。而诸葛丞相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就势走过这条驿道而进发的。
而在1934 年12 月,这条古驿道又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通道县召开了著名的“通道会议”,在危亡关头,进行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史称“通道转兵”。红军由此西进,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踏着这条古驿道上的青石板翻过芋头界挺进贵州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驿道日渐沧桑,但是这条悠悠的古驿道也成为了芋头村现在一处瞻怀历史的胜迹。
芋头村之侗家风情
在芋头侗寨,侗家人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侗家人十分热情好客,走入侗寨,侗家人处处是笑迎客人。若碰上节日或者寨中的重大喜事,侗家人更会自发地去修桥、补路,又将鼓楼、风雨桥、寨中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芋头人能歌善舞,所以当贵客上门时他们总是喜欢吹响芦笙,跳起侗族舞蹈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如果你被认为是他们的贵客,那么你很可能有幸被几位侗族少妇抬到秋千上,在芦笙欢快的吹奏声中把你荡在空中。这就是被叫做“过筛”的游戏。侗族人希望能借此“筛”去晦气,再“筛”来吉祥。侗族姑娘还会在寨口端着盛着满满的酒的大碗,这叫做“拦门酒”,要想进寨就必须喝下“拦门酒”。芋头人还保留这萨岁坛祭拜等风俗。这些都是侗家人原始而又纯朴的真挚情怀的反映。
2007年12月30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