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族脱贫让南涧布朗同胞乘上幸福快车
海拔只有994米的公郎镇落底河村委会是南涧县海拔最低,夏天最热的地方。这里也是该县布朗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全村750人中有375人是布朗族。2000年以来一直任村委会书记的罗朝春是这个民族致富路上的见证者、参与者。说起布朗族飞速发展的历程,他说,是整族脱贫的行动,让这个封闭、落后的山寨迈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有力的一步。在落底河村委会,布朗族主要集中在狗街和落龙寨两个村。多年前,人们居住的房子90%以上都是“杈杈房”,因为贫穷,房屋门窗均用当地毛竹简易编制而成。冬天,由于风大,村民们常常要到路上捡拾牛粪,和上水后糊在“门窗”缝隙上抵御寒冷。2011年以来,当地政府通过整合资金、项目等措施加快推进整族脱贫,昔日布朗“杈杈房”已然成为永远的回忆。通过几年的建设,这个位于大理州最南端的布朗族聚居区农户安居房比例达95%,40%的农户新建了卫生厕。村里建起了卫生室、农家书屋、全民体育健身和民族文化活动场所。
布朗族同胞居住大山深处,最远的要走21公里才能到达村委会,而公郎街距离村委会还有10多公里。至2014年底,这里6个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最远的村子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公郎街。随着祥临路的修建和澜沧江大桥的建设,让这里的布朗族同胞逐步摆脱交通上的限制。
落底河村委会的布朗族聚居区,村民沿河而居,农户大多仅有几亩良田。过去,村民没有积蓄的意识,一年的劳作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增加,近几年来,布朗族同胞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官树银在8年前已经买了一辆拖拉机,还在政府的发动下带头养起无量山乌骨鸡;村民官树龙靠自己的奋斗在路边开起宾馆;部分村民还做起了小工程,开起了农家乐。村民们主动创业,多种方式增加收入。那个以物易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时代逐渐离他们远去。
过去,布朗族村民一年几乎不出远门。生活在河谷地带的他们,抬头仅能看见“巴掌大的一片天”。听说有的地方老百姓外出务工挣到钱,村民们也不心动。2011年以来,政府多次组织扶贫、就业等专家进村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泡核桃种植技术。长期的坚持,曾经“拉不出圈门”的习惯悄悄改变,村里的劳动力几乎都外出务工了,多数还去到一线城市。
村里的人们对教育也更加重视了,这个300多人的布朗族聚居区,今年已有3个在读大学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也有10多个。
2011年以来,南涧县对落底河村布朗族的扶持累计到位资金1320万元,主要用于村内道路硬化、农户房屋改造、民族文化活动场所、民族文化室、卫生室、公厕、农田水利、进村道路等建设和对农户种植、养殖的扶持,努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布朗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培育了一批富民产业,夯实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整族脱贫的帮扶政策让布朗同胞乘上了幸福快车。
大理日报(特约记者 杨训波 通讯员 刘银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