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干坝子”变“聚宝盆”
“有水一片绿洲,无水遍地枯黄。”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南岸的宾川县,“缺水”是当地最大的发展瓶颈,没有水,什么都“玩不转”。为此,宾川县在“水”上下足了功夫。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宾川灌区水利建设,目前,已完成干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35.5公里,发展高效节水面积近20万亩。随着灌区建设的深入,高原特色农业在宾川迅速崛起,让曾经的“干坝子”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
沟渠纵横 打通“七经八脉”
暖春时节的宾川灌区,一条条笔直洁净的水沟与田间的滴灌管道相连接,大片大片的葡萄正抽芽吐绿、蓬勃生长,彰显出现代农业的高效与快捷。
葡萄产业是宾川灌区建设成果最好的诠释,“以前靠天吃饭,只能种包谷,收成没有保证,现在水沟修到了田头,种葡萄每亩有两万元左右的纯收入。”村民李正兴说。
宾川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500余毫米,水资源严重缺乏。为了破解“水”难题,宾川采取“开源先行、节流并举”的多项措施,走出干旱缺水地区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兴水之路。
紧紧抓住中央和省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做好规划,高强度、大规模推进水利建设,编制了《宾川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争取国家投入近2.5亿元资金加快灌区建设。从2001年起,分13个年度16期依次实施宾川大型灌区建设。
千方百计整合项目资金,确保灌区建设顺利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县整合了农业、财政、扶贫、烟草等项目资金1.28亿元,实施了宾居、州城、金牛等10个乡镇的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10余年的水资源开发及工程配套建设,在宾川灌区建成了400多公里的干支渠,形成了沟渠纵横的格局,实现了以“引洱入宾”灌溉工程为龙头,连接境内大银甸、海稍、宾居、花桥等中型水库的西水东调、南水北输、东水西送的多水源联合调度灌溉网络,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超过38万亩。
田间沟渠的贯通,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门道,纷纷自建田间管网,发展葡萄、柑橘等高效农业,完成了灌区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了灌区水网的“七经八脉”。
面对日趋紧张的水资源形势,要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把“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近年来,宾川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9。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年均节水4352万立方米,农户减少水费支出超520万元。
科学管护 让工程长久发力
对于严重缺水的宾川来说,建水利工程重要,而科学管好水利设施让其长久发挥作用更加紧迫。
在中沟三工地工程供水管理站,站长杨龙柱正在沿沟巡察。“每年的三四月是葡萄的需水期,供水的时候管理站员工都是24小时轮流巡沟,确保农户用上水。”杨龙柱介绍,管理站直接面向农户,农户提前上报用水量,并缴纳水费,由管理站集中向对应的水库管理所汇报,统一供水。
为了加强工程管理,宾川推行局、所、站三级管理的运营机制,水资源调度由灌区管理局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每一座中型水库设立一个综合管理所,每条引、输水干渠分别设立管理站,层层签订责任状。
根据蓄水工程和跨流域引水工程的水资源情况,结合各控灌区农作物布局和需水量实际,按年度制定《宾川灌区水资源调配方案》和《宾川灌区跨流域用水计划》,按照“以供定需、总量控制、定额用水”的原则分配水资源,实行科学分配、计划用水。
为保证灌区水利设施管理良性运行,宾川县以水价改革为核心,灌区建立了农业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建立了合理反映农业供水成本,有利于节约用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灌区在试点项目区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超出定额50%以内的部分,按执行水价的150%计收;超出50%以上的部分,按执行水价的200%计收,有力促进了节约用水,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利设施有人管、有钱养,长受益。
记者 严家芬 胡梅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