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bh 发表于 2014-5-23 16:29:45

[教学区]瓣型中的“瓣”与“型”

梅形水仙“西神”:upload/2006112145039.jpg荷形水仙“龙字”:upload/2006112145541.jpg瓣型中的“瓣”与“型” 标题中的瓣型是指我们常说的兰花瓣型理论中的“瓣型”而言。如果从现今的瓣型理论说起,其内涵是十分广泛的,瓣型理论是对江浙春兰蕙花品赏的一个时期的全面的规范。我如下所言的“瓣型”是从狭隘的角度上进行一种探讨,是从历史上兰花“瓣型”产生的过程中,从兰花的萼、捧、舌之间的结合所形成的最原始、最基础的瓣型说起。 历史上记载江浙春、蕙瓣型较早的兰著是乾隆年间鲍倚云《艺兰杂记》:“若花瓣短而头圆者为梅瓣,略尖者为水仙瓣,较水仙略长而头阔者为荷瓣,上下皆阔者为超瓣,此俱上品。”这里面的梅、仙、荷等瓣型论述仅指外瓣形态而言,见不到对兰花中窠方面的论述。兰花的瓣型应该由外瓣与中窠结合组成。可以说鲍倚云《艺兰杂记》所言的瓣型仅仅是外部“花瓣”的论述。这里所言的“花瓣”也不是指的现今所言的花瓣,现今所言的花瓣是指兰花的捧瓣。《艺兰杂记》所言的“花瓣”显然是指“外瓣”。何为“瓣”?从字义上理解应是花瓣的分片。假如我们按照《艺兰杂记》中所论述的“瓣型”去选取名品的话,恐怕只能说是外瓣较好的一些行花了。“瓣型”中只有“瓣”是无法组成兰花“瓣型”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较为原始的“瓣型”在产生的初始是有“瓣”而无“型”。“瓣型”中的“型”是非常重要的。“型”从字义上解,是模子,是类型的意思。那么怎样类型的兰花与“瓣”结合才能进入瓣型花呢?素心应为一种类型,这一类型中对“瓣”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是素心均可列进瓣型花,“瓣”的好坏影响的仅仅是素心这类瓣型的品级。荷瓣花除了它的外瓣又有了进一步规定,例如收根放角、长宽比例、有厚头等以外,它的中窠部分是有严格要求的,两捧相扣圆整,但不具备雄蕊化,舌为大圆舌或留海舌。捧与舌的结合形成圆满的中窠。荷瓣的“型”是离不开圆满的中窠的。梅瓣的“瓣”是“花瓣短而头圆者”水仙瓣的“瓣”是“略尖者”。它们的“型”又是什么呢? 《树蕙篇》中说:“捧心有软有硬,世俗以巧花皆谓之水仙,----。巧花是为捧心而定。《兰蕙镜》中说:“虫者即今所谓水仙瓣。”《兰蕙真传》中说:“兼之各郡称名迥异:宜兴呼虫;无锡称异;常熟谓巧;惟苏郡称名曰细花。”单从“虫”字言,是昆虫的广义解,实际上这里所指的“虫”仅为几种,《兰言四种》中的点评说:“虫为四种,蜂、蜓、蝶、螳。”是取此四种“虫”的身形。《艺兰要诀》中说:“春兰夏蕙是虫。呼为虫者因其将开时白头露出似有虫形,其中二瓣头上必起兜而厚白。”“虫”是小蕊脱壳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二瓣头上必起兜而厚白”即是我们所说的捧瓣雄蕊化,可见梅瓣、水仙其“型”最终归位在捧瓣上,捧心的软硬,舌瓣的大小与外“瓣”的形态最终组成梅瓣、水仙的各自瓣型。离开捧瓣的雄蕊化其梅、仙的“型”便不存在了,既使有“瓣”的存在,也无法组成“瓣型”了。 我们常见的荷形、荷形水仙、梅形水仙中的“形”与“瓣型”中的“型”是不同的。形从字义上解,在这里应是形象的意思,荷形是象荷瓣或接近于荷瓣。荷形水仙、梅形水仙是指水仙瓣中其外瓣象荷瓣、梅瓣,或接近于荷瓣、梅瓣的外瓣,它们在瓣型中归属于水仙瓣的瓣型,它们的“型”仍然是水仙。 从兰艺的历史中看,兰花的瓣型是从“瓣”与“型”的结合中产生,“瓣”与“型”是组成瓣型最关健的两大要素。那么组成瓣型两大要素孰重孰轻呢?“瓣”与“型”结合成瓣型以后,素心中以“型”为主,“瓣”为次;梅、仙也必须先具备“型”,然后以“瓣”分梅、仙;荷瓣必须是“型”与“瓣”的完美结合等等,这当然是一个大概了,“型”中的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此处我们不再单独进行讨论了。兰人们常有“论花先看中窠”,是有一定道理的。概要地说,“型”主其内,外重其“瓣”,瓣型认定看结合。我们以春兰“西神”为例,它的捧为封白边的蒲扇捧,舌为刘海舌上缀大红点,其“型”可称其水仙,但其外瓣短圆宽大,收根细,具备梅的“瓣”的要求,但此花由于中窠水仙的“型”己定,内外结合其瓣型可称梅形水仙。再如“龙字”,观音捧,大铺舌,其“型”也是水仙,但外瓣宽大,收根放角,具备“荷”的“瓣”的要求,内外结合其瓣型为荷形水仙。应该说现在所称的“瓣型”是无法分割的了。但是从历史上看“瓣”与“型”并不是同时产生的,“瓣型”产生演化是一个漫长过程,从清朝乾隆时期开始,一直到民国初年,经过百余年创立、补充、完善。使瓣型理论逐渐在一个时期形成规范化。嘉庆年间的《第一香笔记》、《兰蕙镜》、《兰言述略》、《树蕙篇》、《兴兰谱略》,道光年间的《艺兰记》, 咸丰年间和同治年间的《蕙花图谱》、《艺兰要诀》、《兰蕙真传》甚至后来光绪初年的《艺兰四说》等兰著,分别对瓣型都有些论述,但是有的并不全面,有的过于繁锁而不详,《树蕙篇》论捧、舌、外瓣各十余种,但内外结合的论述却不详尽。有的强调于“瓣”,有的强调于“型”,我们以《第一香笔记》为例,在论荷瓣、梅瓣、水仙瓣时说:“荷花瓣厚而有兜,捧心圆,收根细,为真荷花瓣。”“梅瓣如梅,团瓣不尖,荷花先论收根,瓣厚为贵,水仙专看捧心白头为正。”“梅瓣瓣尖缩入,惟外瓣兜不能深,与上品水仙不分高下也。”如此论述荷瓣、梅瓣、水仙瓣显然并不完全,但是与鲍倚云《艺兰杂记》相比,瓣型中己经出现中窠与外瓣的结合,也就是说不仅有“瓣”而且有“型”。真正对瓣型进行了精辟总结的还是《兰蕙同心录》。许霁楼先生在《兰蕙同心录》中对兰花瓣型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论述,梅瓣、荷形(荷形水仙)、水仙、荷花以及团瓣、超瓣、素兰、金兰、雪兰、朱兰等论之甚详,我们以荷花瓣为例,“间瓣中阔瓣,收根,蚌壳捧,大如意舌,谓之荷花。总要短头,平肩,瓣头阔,根头细为是。古云:荷瓣真难得,八分长兮四分阔,收根细如君子花,貌似张郎更活泼。嘉善汪荷花者,应可当之。” 《兰蕙同心录》对其它瓣型的论述也如荷花瓣的论述一般详尽,有“瓣”有“型”,成为较为规范的瓣型。所以说《兰蕙同心录》是对前人瓣型的认定是较为全面的总结。到了民国初年,《兰蕙小史》中提出的:“兰蕙有梅瓣、水仙、荷花、素心四种。”“若论花品,外三瓣阔大,而捧心无兜者谓之荷;外三瓣短圆,捧心起兜,而舌硬不舒者谓之梅;外三瓣起尖,捧心有兜,而舌下垂者谓之水仙。此四种为上品。”《兰蕙小史》中的梅瓣、水仙、荷花、素心四种论述中,素心在瓣型中是人们品赏兰花的历史继承和延续。荷瓣的论述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延续了《兰蕙同心录》中的论述。对梅瓣、水仙瓣的中窠和外轮的论述相比更详尽一些。总体上还是继承了《兰蕙同心录》对瓣型的论述。但是我们注意到, 《兰蕙小史》在品种介绍中又单列出“奇种”,除了“绿云”以外又包括了“四喜蝶”、“和合”、“蕊蝶”、“素蝶”等,使瓣型又有所拓展。许霁楼、吴恩元先生所论“瓣型”,应该说是为近代的兰花“瓣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瓣型理论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的理论,完全便趋于僵化。瓣型理论一直处在发展、更新和补充之中,色花、花叶双艺、菊瓣、牡丹瓣、狮子头、飘门等使瓣型理论更趋于多样化、多元化。这是由于人们品赏的取向所决定的,它的生命力将更加强大。 如上仅仅是个人对兰艺历史上“瓣型”演化过程的一些启示和分析,难免偏颇,欢迎兰人们共同探讨。问题:1,你认为〔“瓣型”中的“瓣”与“型”〕的分析探讨是否合理?为什么?2,请你也论述一下兰花瓣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学区]瓣型中的“瓣”与“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