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骚不是骚 发表于 2014-3-25 16:58:25

白族概况

人口及分布  巍峨壮丽的苍山下,碧波荡漾的洱海边,生活着蕴育五朵金花的民族――白族。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除湖南桑植、贵州毕节、四川西昌等地散居着约26万余人外,133万多人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其中102.01万人(1990年)聚居在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现辖12个县(市):大理市、鹤庆县、洱源县、剑川县、云龙县,以上四县一市为白族人口主要聚居地域;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永平县为各族杂居共处之地,其中以汉族人口居多;还有南涧彝族自治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白族历来与汉、彝、回、僳僳、苗、纳西、藏等兄弟民族和睦相处。
语言文字  白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北部三个方言。用汉字的音和义再加上一些新造的字来记录白语,被称为“白文”。使用大量汉语借词,是藏缅语族中吸收汉语最多的语言。现在,白语中含有大量的汉语借词,汉文也很早就成为白族人通用的文字。
历史变迁: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汉、晋时期,白族先民被称为“昆明”。 唐代称为“河蛮”、“松外蛮”、“白蛮”。元、朝时 期称为“(上棘下人)人”。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百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他称有“民家”、“勒布”(纳西族称呼)、“勒墨(傈僳族称呼)”。
  关于白族的族源,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白族的族源可追溯到云南的石器时代,白族先民称滇□、叟、氐、西爨白蛮、白蛮、河蛮、白爨、□人、下方夷、白人、民家等。五代时期,白族首领相继建立了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3个短暂的地方政权。公元937年,白族首领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厉行改革,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云南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元代云南建立行省,原大理国主段氏和权臣高氏等仍被重用,被授予封建土司官职。明代以后,较大的白族土司都先后被改土归流。元明时期,数十万汉族军民相继迁移到云南屯垦,促进了白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受汉族移民的影响。遍布于中庆(昆明)、威楚(楚雄)、永昌(保山)一带的白族绝大多数逐渐同化于汉族。近代,白族人民曾参加回族杜文秀、彝族李文学领导的滇西各族农民反清大起义,掀起反洋教斗争。在第一次国内战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白族优秀儿女张伯简、赵琼仙、施滉等,先后为革命献身。白族共产党员周保中将军,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解放东北的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滇西地下组织在剑川和祥云等县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滇挂黔边区纵队第七、第八支队,解放了白族地区,许多白族优秀儿女为解放云南作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前,白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总的来说,封建地主经济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在一部分山区尤其是高山地区,还保持着封建领主制、奴隶制以至原始公社残余。农业是白族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在封建地主经济地区,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60%~80%的土地,而人口占90 9/6以上的农民只有20%~40%的土地。70%以上的农户沦为贫雇农。地租剥削一般占收成的五、六成,多达七八成;高利贷、雇工剥削也很严重。商业资本比较发达,先后出现一些进口洋纱、洋货和出口石磺、黄丝、猪鬃、茶叶的商行。白族商业资本是在地主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家又把商业资本转化为土地资本,集中大量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民主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残存着封建领主制的沪水、六库等土司统治的白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民主改革。在碧江、福贡等人数不多和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白族地区,没有把民主改革作为一个运动来进行,而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环节的民主改革任务。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州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自治州首府下关市,由建国前的一个消费城市,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州建立了电力、机械、汽车修配、化工、造纸、纺织、皮革、制荣等工业部门。1990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达33453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3369万元,农业总产值191162万元;全州人均工农业总产值111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元。全州各乡镇都通了汽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白族人民已经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教授、作家、医生和各类科研人员。建国以前蔓延很广的血吸虫病,已基本得到防治。现在白族地区已出现了生产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的繁荣景象。
宗教文化: 佛教和道教  早在晚唐时期,有个名“阿阉黎"(阿陀利)的密宗僧人到洱海地区传教,南诏统治者见其 教义对巩固奴隶主政权有利,便先后赠封了许多释僧为“国师”、“师僧”,并修建了许多佛塔寺院,使大理地区很早就 成为“妙香古国”。南调幸铭时所建崇圣寺“千寻塔”,铸铜佛一万一千四百尊;建屋八百九十间,耗铜四万零五百九十 斤。在宾川鸡足出也建有三百六十余座佛教庙宇,相传释边牟尼的大第子翅冲曾在选里入定守衣。玄奘《大唐西域记》载: “迦叶承佛旨径持正法,结集至尽甘年,将人定灭,乃往鸡足山。”鼎盛时,稳住僧多达五千人;《南沼野史》也说大理国第一代君主段思乎“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大理国时期佛教更为盛行。李京《云南志略》说:“佛教甚盛,戒律精严者,名得道,俗甚重之,名师僧教童于,多读佛书,少知知六经者。段氏而上,选宫置吏,皆出此。民俗家无贫富,督有佛堂,旦夕击鼓恭札,—少长手不释念珠,岁之中,斋戒几半。”可见白族地区祟尚佛教盛况空前;不仅民间群众驾信浮图,而且国王统治者下台后也多削发为僧,人数之多,在中国少数民族史上也是罕见的。据胡蔚本 《南诏野史》统计,段氏大理、后理二国共传二十二世君主中,除段思英一代被其叔废为僧外,还有九代国君是自动弹位为僧的。元明以后,“掸宗”又传到大理,佛教的势力更加发展了。各大寺院都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寺院住持往往就是大地主兼高利贷者。直到近现代,佛教在白族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又叫本主神,白语称“武增”,又称“老谷”(男性始祖)、“老太”(女性始祖),各地还有“武增尼”、“增尼”、“东波”等。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但并不是单纯的祖先崇拜。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社神的崇拜和农耕祭祀。它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并且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
  白族人意识中认定的本主的社会功能是: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祸福之神。认为本主能保国护民,保佑人们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白族村寨几乎都建有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的本主神像。据1990年统计,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共有本主庙986座。
  本主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各地或各个村寨本主庙内都塑有自己的本主神。也有的几个村寨甚至几十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本主管的对象也不同,有管“阴间”和人间大小事务的,有管“阴间”兵的,有管人间疾病的,有管牲畜的,等等。为数众多的本主神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自然本主       如石头、树疙瘩、水牛、猴子、白骆驼等;
神灵本主       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
英雄本主       杜朝选、段赤诚、白洁夫人等;
民间人物本主     如大理南门本主;
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  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罗凤等;
外族人本主      如郑回、杜光庭;
佛教与道教神祇本主  如观音老祖、关羽、李靖等。
  每个本主神,都有典雅的封号,都有口传或成文的传说故事。白族的本主崇拜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以本主为中心的多神崇拜。任何本主庙以本主为主要崇拜对象,其他配神为次要崇拜对象,各种配神有其独有的宗教功能。如子孙娘娘送子嗣,财神管发财致富,龙王司雨等。他们的神力是对本主神力的有效补充,两者神力相结合,起到了保佑白族人民物质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与精神需求的作用。体现了白族对崇拜对象世俗需求的功利目的。
二是本主崇拜中主要崇拜对象是祖先和对人民做过好事,促进了本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人物,或是其道德情操受到人们敬仰的人物。
  本主崇拜具备人为宗教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宗教组织的雏形。其表现为:
1.本民族对本主的崇拜几乎是全民性的,不信者少。
2.每个本主都有其固定的庙宇和供奉的神像。本主庙高大辉煌,自成院落,是村中的宏伟建筑。
3.本主庙有专人或专门组织管理,领导组织公共祭祀活动。
4.除个人日常祭祀外,每年有两次按一套固定仪式祭祀本主的庙会。一次是春节期间迎送本主,另一次是庆祝本主诞辰或忌日。
5.有祭祀礼仪和《本主经》,还有一套清规戒律和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忠于国家、孝敬父母长辈、尊老爱幼、勤俭劳动、不做坏事等。
  朝奉和迎送本主时,全村男女老幼皆身穿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舞龙耍狮,烧香焚纸,燃放鞭炮,尽情献祭,以求本主祛鬼驱邪,消灾解难,保佑国泰民安。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文化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政府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日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 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2l卷,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洱海文化”:早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开创了“洱海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璀灿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洱海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民间口头文学有广泛而丰富的题材,神话传说洁如烟海,仅《龙神话传说》一书所辑的龙神话就有50个;古人留下的诗文,都有民族风格,如汉字白读的诗,七、七、 七、五(前三句每句七字,后一句五字)的诗文排列格调;音乐,舞蹈,曲 艺,绘画,雕刻,石窟石刻,建筑物彩画,民居建筑,民族服饰,信仰,节日等等都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并相传至今。
二是在中原和印度文化影响下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在南诏(唐)、大理宋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兴盛是印度和中原文化传入的重要桥梁之一,进入大理的师僧、释儒和到中原求学、出使的地方名流,都对印度和中原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除文化教育的兴起之外,史学也开始发展起来。元征服了大理,即开始建孔庙,兴儒学,开科取土,教育得到发展。明、清之际,普遍推行科举制,大兴书院,大理成为文人集荟之地,滇西文化中心。晚清一大批有志之士留学国外,追求新学,回国后倡导新学,使大理成为培养人材之地。 大理又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汇集点,历史上就是东南亚各国文化的交织区,从各国的优秀文化中也吸收了不少的精华。
  因此,“洱海文化”不仅有地方的民族特征,而且是 与中原文化交融并含有东南亚各国优秀文化的新的民族文化。
白族传说:1.电视剧《五朵金花》:影片中苍山,洱海的美景。蝴蝶泉边的歌声,三用街的赛马会令人魂萦梦牵。英俊的白族小伙阿鹏,美丽的白族姑娘金花,所穿着的民族服饰,更是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有著名的爱情故事《望夫云》、民间故事《美人石》、<<蛇骨塔>>等。
  3.蝴蝶泉奇观
  在云南大理城北40公里的苍山云弄峰麓的祁摩山下,有一眼泉,泉水碧绿、清澈见底,珍珠般的水泡从泉底徐徐升起。一株古老的合欢树横斜于泉上。泉四周用大理石围以栏杆。面积约20多平方米。附近建有蝴蝶楼、八角亭、六角亭、大月牙池、咏蝶碑等建筑,栽培了大量花草树木,使蝴蝶泉更加引人入胜。奇特的是,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成群结队的蝴蝶翩翩而至,有的直点水面,有的勾须连足挂在枝头,个个争奇斗艳,斑斓多姿,令人眼花瞭乱,目不暇接。
  关于蝴蝶泉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有一对白族青年男女霞郎与恋人雯姑为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与封建恶势力抗争,最后双双跳入潭中,化为蝴蝶,因此得名蝴蝶泉。后人便将他们跳水的日子(农历四月十五日)定为“蝴蝶会”。每年的蝴蝶会期间,蝴蝶泉边都游人如云,热闹非凡。白族青年男女也经常聚会于蝴蝶泉边互诉衷肠,寻觅恋人。关于蝴蝶泉的奇异景观,植物学家分析为:“蝴蝶会”的形成主要是在春末夏初,这里的合欢树、酸香树、黄莲木等芳香树种分泌出的物质吸引了四周的蝴蝶,形成了彩蝶群聚、蔚为壮观的景象。
科技  白族在医药方面著有《奇验方书》、《本草别解》,在天文学方面有著作《太和更漏中星表》,《星相镨》;在历史学方面有史书《白史》,《南诏通记》,《西南列国志》,《大理府志》等。
地理、物产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东经98.51°至101.03°,北纬24.4°至26.42°之间,属于横断山脉南部西南峡谷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具有横断山脉纵谷和高原盆湖两大地貌。地形分为山地、盆地、河谷三种。山脉属云岭山脉,南北走向,海拔700-5000米。点苍山坐落境内中部,将大理地区分割成显著不同的地理环境。境内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李仙江五大水系。支流有漾濞江、顺濞河、西洱河、弥苴河、漾弓江、落漏河、沘江、银江、大西河、乐秋河、桑园河等160多条遍布全州。湖泊著名的有洱海、剑湖、芘碧湖、西湖、东湖、青海、草海、天池等60余泊。全州重山之间环抱着大理、洱源、剑川、鹤庆、弥渡、巍山、祥云、宾川、南涧等108个大小不等的盆地。
  全州山地占总面积80%,是境内最大的资源。州内水源丰富,经测量有水138.2亿立方米。全州林业用地占总面积的76.3%,其中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6.8%。优良树种云南松,遍布各地。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地外,大部分各种成熟林均可开发利用。水果资源丰富,药材品种繁多。花卉良种纷繁,众多的野生动物栖息于高山密林之中。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成矿地带,已查明有16种金属矿藏:铁、铜、铂、锡、铅、锌、锑、锰、钴、钨、金、银、钼、钯等。非金属矿有煤、岩盐、大理石、石炭岩、白云岩、莹石、石英砂、砷、重晶石、石棉、石墨、滑石、澎润土等。尤以大理石蕴藏量极为丰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族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