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背后 发表于 2013-3-6 22:02:06

情结千年古镇--喜洲

喜洲  我不是喜洲人,却一直对喜洲钟爱有加。
  喜洲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历史文化名镇和云南省的重点侨乡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出过不少举人进士经纶学子,也出过不少走南闯北的海外商帮数百家商号,因此民间有“二甲进士七八十个,举人贡生数不清”的俗语,和以号称“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为代表的商号遍及我国和东南亚各大城市的“喜洲商帮”。
  喜洲是一块名副其实的宝地,这不仅因为它地杰人灵,名家辈出,商贸发达,还因为它古迹荟萃,有着独树一帜丰厚内蕴的白族民居古建筑群。那雕梁画栋、斗拱飞檐,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近百院白族民居以其古朴典雅的气势和高超的建筑艺术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令人徜徉其间,叹为观止!
  对于初识喜洲的人,你可能很难想象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大理,喜洲这个有着“小上海”之誉的白族小镇是如何早在汉唐明清之际就一步步灵秀地将中西文化的不同渊源,满腹的经纶之气,商贾作派,与白族人民纯朴美好的习性融于己出,演绎得如此天衣无缝,浑然天成!
  我一直引以为奇!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造访喜洲,从熟识喜洲的朋友口中得知种种关于喜洲那神秘、如数家珍的风云人物和历史,有关“严董杨尹”四大家族的风光与奢华,再到如今一户户普普通通的白族民家院落去看一看,透过那昔日曾经辉煌一时,而今落满岁月尘埃的门楼户壁,油漆毕剥的红柱格子门窗,踩过那雕工精巧、大块拼结而成的青石板地面,拂去农家院落飞扬的桔杆与稻草的清香,一种历史的厚重与古今的沧桑便油然而生!
  尽管岁月更叠,足以洗尽铅华,然而从历史残存的民居断壁残垣中你仍然可以触摸到一个民族沉甸的底蕴,一种历经风雨洗礼的雍容与大气。
  而再次陪同两位外地旅游的朋友到喜洲,我除了依然被它那浓郁的古城风貌所折服外,还沉浸在朋友听了我的介绍之后那一份讶异的喜悦中。
  青瓦白墙,绿树相映,田园如织,村落棋布,远远望去,喜洲古镇便置身于大理苍洱大地这山清水秀如画的风景。与几年前大不同的是,如今的喜洲镇实施“大旅游联动”的发展战略,全镇的旅游业开展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随着大批外地游客的不断涌入,早先的民宅严家大院、董家院早已被辟为喜洲白族民俗风情旅游景点,接待了不少中外游客。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品味“白族三道茶”,观看白族婚俗歌舞表演,白族洞经音乐演奏,领略白族特色风味菜系“土八碗”的滋味,观赏大理扎染、大理石精品的奇谲,更可以一览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博大精深,在这里自成一体,相得益彰。
  我一直在寻求这样的契合点!
  当载客的中巴车驶到喜洲终点站时,我很惊讶地看到,镇南的大青树下,是这么热闹的一个农村白族集贸市场,人群熙来攘往,人们打着白语做买卖。赶集的人以当地白族妇女居多,她们穿着蓝色白族服装,头戴绣着小白花的蓝底头巾,背着背箩,或提个竹蓝,脸上带着风吹日晒劳作的痕迹。这些白族妇女大多是从海边赶来卖鱼的,那鱼鲜活鲜活刚刚出海,很受买主的欢迎,特别是那些不时下乡赶鲜的城里人;还有卖新鲜小菜,乳扇、荞干,喜洲特产小吃破酥粑粑等;集市上鲜肉摊前的买主总是特别挤,特别多,白族的“火烧猪”做出的菜,滋味总要好吃得多。附近村庄来赶集的农户更是数不胜数。农村集市的特点,人们都要赶早,一大早买了所需的物品满载而归,十一点以后集市便渐渐地散了。
  喜洲人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小镇只有一条横贯南北的主街,整条街上紧挨着的一家家临街作坊铺子鳞次栉比,数不清的摊点和卖铺经营着百货、土杂、农具、古董银饰,扎染、玉器、制鞋、缝纫、民间工艺、木器、食品,大理石制品等等,一切应有尽有。一路上挑担的来来往往,吆喝声不断。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人们买卖兜售、问好的招呼声,空气中弥漫着的炊烟,在晨曦的辉映下,袅袅地织就了一幅小镇特有的图画。
  从外地人的角度来看喜洲,我才更深地体会到为什么旅游观光者爱看的都是当地那最“土”的东西。“土”在这里正代表了一种“特色”,代表了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与传统外在的物化体现。水泥高墙,人们司空见惯,便不以为奇。而庭院深深,翰墨飘香,满院花草的白族民居在外地人眼中则因了它的高大、气派,和浑身上下所附带的文化气息显得那样的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可以说,在全国各地,你很难再看到类似白族民居这样造型独特,装饰清丽典雅,融民族历史文化丰富内涵为一身的民间住宅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情结千年古镇--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