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乾酒 发表于 2013-7-30 10:33:48

鹤庆县历史概况

鹤庆县历史概况

县境内峰峦起伏、山体连绵,形成有山地、丘陵、小盆地、河谷等多 种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两端有两个狭长的小盆地:南端的黄 坪坝,属低热河谷区,海拔 1300 米至 1700 米。县内水系主要为金沙江、 漾弓江、落漏河、河川河等。

鹤庆县属南亚热带与寒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区,为冬干夏湿的高原 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多旱,年温差小, 日温差大的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悬殊的地貌差异,因而形成“一 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

鹤庆坝子是土地肥沃的鱼米之乡。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造就 了独具特色的螺峰野色、镜台雪石、天池夜月等鹤阳八大景观,以及神奇 壮观的青玄洞、歌乐洞、么龙洞、天华洞等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 鹤庆山川秀美,龙潭众多,资源丰富,被誉为“泉潭之乡”、“鱼米 之乡”、“中国名兰之乡”。鹤庆文化传播较早,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 镇。历史悠久的鹤庆乾酒、火腿、猪肝胙等腊味品独具风味;马厂当归久 负盛名。

“小锤敲过一千年”,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新华村,具有 加工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玲珑精美,深受欢迎。 是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省级民族旅游村,曾被文化 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成为著名的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 集散地和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

鹤庆有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汉代以前属昆明、越西部落, 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至唐初,分属益州、永昌、云南、东河阳等 郡的叶榆县。

南诏时期始建郡,称谋统郡。大理国时期称谋统府,1253 年 (南宋宝佑元年、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攻大理后设鹤州。1271 年(元至 元八年),置鹤庆路,县名由此始。明洪武年间,设鹤庆军民府。1770 年 (清乾隆三十五年),撤府为州。1913 年(民国 2 年),改州为县。1949 年 7 月 1 日鹤庆解放后,属丽江专区,1956 年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鹤庆是农业县。元、明时期,在该县实行屯恳制,对耕地实行了清理 整治,又引进了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685 年(清 康熙二十四年),废除明代遗留下来的庄田制,使一些农奴在交出一定的 地价后获得土地私有权,变成自耕农。1692 年(康熙三十一年),进而废 除屯恳制,将屯田变为私田,从而使地主经济得到发展。1889 年(光绪十 五年),清查境内耕地以达 158399.36 亩。1938 年(民国 27 年)清丈土地, 全县耕地有 279948 亩,比清代增加 12 万亩。在开发整治农田的同时,历 代都修过一些水利工程。1949 年统计,全县共有小坝塘 30 余处,总库容量 24 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 6 万亩,但是,在封建剥削制度的束缚下,农 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有的山区还处于以刀耕火种为特征的原始农业形态。 明、清时期,鹤庆曾是“商贾云集,市井兴盛”之地。由明代沿袭至 今的每年七月松桂骡马交易会,曾与大理三月街齐名。清代,由于商品经 济的发展,以“兴盛和”、“福春恒”等大商号为代表的大商帮迅速崛起, 到清末跃居为滇西一大商帮,国内各主要城市、香港以及印度、东南亚各 国均有其商号。但到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和控 制,多数商号频于倒闭,抗日战争后期才复苏。建国后,通过对私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集体商业占主体地位,1978 年以后,个体商业得 到恢复和发展。

鹤庆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是滇西北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人称 鹤、丽、剑三属, 鹤庆瓦猫鹤庆为三属之首。这里山河壮丽,风光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这里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就有“风清俗美文献名邦”之称。这里民族众 多,民风古朴,26 万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未 来。

其中,白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57%,白族文化在这里保存着原汁原味 的民族特色,焕发出蓬勃生机。白族古老的手工艺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发展,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

鹤庆乾酒 发表于 2013-7-30 10:34:08

随着鹤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鹤庆白族古老的工艺美术品——瓦猫,越 来越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这些虎视耽耽的瓦猫雄踞在普通百姓的屋脊 正中,门楼顶上,避凶镇邪,降脊纳福,时时吸引着远方的客人驻足观看。

人们惊奇于瓦猫的生动形象,惊异于瓦猫的神秘功用。这些和邑、迎邑与 赵屯人烧制的白族瓦猫堪称鹤庆白族民间手工工艺一绝。

近年,在赵屯北颁榜村“云南民间美术师”郜金福等人的努力下,鹤 庆瓦猫已从白族人家的屋顶房头跃人旅游者的行囊,被带到全国各地,以 至世界各地,被摆放在精美的博古架上作为清供,被陈列在有名的博物馆 里进行展览。鹤庆白族瓦猫正以其精美绝伦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普谝受到 人们的欢迎,成为工艺美术之林的一枝奇葩。

——郜金福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 郜金福 郜金福,鹤庆县人,从李元志师傅处学习捏瓦猫。后来,他 在传统的基础上对瓦猫作了大的变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做的瓦猫倍 受欢迎,人们便戏称他叫“猫福”。

郜金福老实憨厚,人却心灵手巧,极有悟性。他自幼喜欢玩泥巴,用 瓦泥捏个小盆、小盒、小猫、小狗或捏个口哨、小鸟之类的小玩艺拿到瓦 窑上请人烧了玩。初中毕业后,他在瓦窑上做工,抽空向李师傅学习捏制 瓦猫,“猫福”聪明伶俐,尊师好学,他所做的瓦猫威武雄壮,血口大张, 双目有神,尾巴灵活。 1988 年,猫福开始在家专门从事瓦猫制作,拿到瓦窑上去卖。后 来猫福的爱人和孩子也加入到他捏制瓦猫的事业中,几年下来,他的产品 供不应求,颇受好评。1998 年,猫福被聘为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9 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间美术师”;2006 年,被大理州人 事局、大理州农业局评为“大理州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同年他的瓦猫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2007 年,被云 南省经济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2009 年,被云南大学旅 游文化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云南鹤庆手工业者在藏区发展状况调查 ——以西藏拉萨为基点

云南鹤庆;藏区;白族手工业者;拉萨 关键词] [摘要]云南鹤庆手工业者在藏区如火如荼的经营活动,既是目前藏医经济发展的一个 摘要] 新情况,同时也是目前云南和邻近藏区间民间商贸经济互动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

文章在 赴西藏拉萨、林芝、昌都等地藏区以及云南鹤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西藏拉萨调研情况 为重点,对目前云南鹤庆手工业者在藏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同时结合调研实 际对其发展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6)02-112-07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6)02-112]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一 自古以来,以茶叶、布匹、糖等日常生产生活物资和银铜器等特色手工艺品的流动为 主要内容,云南西北部与西藏、四川、青海等广大藏区间有着密切而悠久的民间商贸交流 关系。以藏族、纳西族、白族、回族等民族商人为活动主体,滇藏之间这种以少数民族间 商贸交往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流活动,不仅对云南西北部及其毗邻的川藏地区社会经济发 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而且还辐射到了拉萨等藏区腹地。

在近代历史上,云南鹤庆籍的白族等民族商人和手工业者一直是滇藏民间经济交流的 重要参与者。在中甸(今香格里拉县)、阿墩(今德钦县)、巴塘、康定、拉萨、昌都、 玉树等地都曾留下过他们坐地为贾或走村串户的商贸活动身影。近代的滇藏商贸就是以鹤 庆和丽江两地的商人为中坚开拓者, 所以云南商人在圣城拉萨最早建盖的商人会所就以 “鹤 丽会馆”为名。当时的鹤庆商人输入藏区的物资主要是土纸、酒、布匹、茶叶、火腿和银 铜器装饰品等土特产品。

20 世纪 50 年代后,由于种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千百年来源远流长的滇藏民间商贸一直 到 20 世纪 80 年代前,基本处于低谷状态。而云南鹤庆商人和手工业者在这个时期里也基 本退出了藏区。

二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西部民族地区逐渐开始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地区间的民间物 资交流渠道重新得到拓展,滇藏民间商贸活动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就目前的调研情况来看,靠近云南这一边的西藏芒康、四川得荣和稻城等川藏县城, 由于毗邻滇西北的区域经济中心大理市,因而很大一部分生产生活物资就购自滇西北地区。

这一点和历史上的情况有所相似,只不过从以前的马帮运输变成了汽车运输。随着商业运 输条件的改变和汉藏文化交流的顺畅深入,商贸运输主体由以前的藏、白、纳西等民族共 同参与构成,变成了以川藏县城的藏族个体私营汽车运输户为主,而且这些藏族运输户从 物资购买、运输到转贩,整个物资流动过程的合作基本集中在藏族伙伴间,与其他民族商 人间的合作很少。不再像历史上那样,汉族商人与藏区腹地藏族商户间的经济交往,还需 要借助纳西、普米等民族的商务中介者的沟通和帮助。 随着滇藏川边区间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的继续改善,滇藏川边区毗邻地区间以 生产生活物资流动为主的跨区际、短距离民间商贸活动,将会在规模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是像历史上那样,多民族间在民间商贸经济上转输传递和相互合作的盛况也许将难以重 现。 除了相邻地区间以生产生活物资交流为主的跨省际商贸运输重新恢复发展外,目前的 滇藏民间经济联系还有一种更活跃、影响更为广泛的发展形势,那就是民族手工艺品的生 产和流动。如以上所言,在历史上鹤庆县的白族和汉族群众是近代历史上滇藏民间商贸的 参与主体之一。

鹤庆乾酒 发表于 2013-7-30 10:34:18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有着 500 多年手工艺加工传统的鹤庆籍民众, 重新开始大量进军西藏、四川、青海等藏区的手工艺品市场。20 世纪 90 年代后,以民族特 色手工艺品的生产和流通为载体的滇藏间长距离经济互动重新得以恢复后,在西藏、四川、 云南等地藏区经营金银铜加工业的鹤庆白族和汉族商铺,便雨后春笋般在广大藏区破土而 出,而且还渐趋活跃,成为目前滇藏民间经济交流的显著表征和主要内容。 我们在云南鹤庆和西藏拉萨等地的调研活动,主要是围绕云南鹤庆民族手工业者在藏 区的发展状况,以及云南与西藏等藏区间这种新兴的经济联系对滇藏两地民族的经济生活 的影响来展开。文中的调研数据主要来自 2004 年 7 月至 8 月我们在云南鹤庆和西藏拉萨、 林芝、昌都等地的实地调查。

(一)鹤庆手工业者在藏区发展现状 目前在滇藏川青等广大藏区活动的鹤庆手工业者,主要来自鹤庆县的新华村、秀邑村、 母屯村、罗伟邑村、板桥村、草海镇等白族聚居村镇。虽然在藏区的鹤庆人分布广泛,但 主要还是集中在拉萨市。

根据我们 2004 年 8 月的实地调查,仅在拉萨市的珠峰路,就云集 了 150 多家鹤庆籍商户,总计有 1000 人左右。其民族构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拉萨是鹤庆手工业者在藏区分布最集中、经营规模最大的一个地区。这个地方手工业 者的民族构成情况,应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也就是说,目前滇藏之间的跨区域、长距离 的民间商贸活动,其主体主要是鹤庆的白族手工业者。

鹤庆手工业者在广大藏区有较广泛的分布。西藏的日喀则、那曲、拉萨、林芝、昌都等地 区,云南的德钦和香格里拉,以及四川甘孜州的康定、乡城、稻城、理塘、巴塘等地都是 鹤庆手工业者的重要分布区域。还有少部分分布在四川凉山州木里县、甘肃夏河、青海东 坝等地区。

其中,西藏拉萨市的鹤庆手工业者人数最多,所形成的经营规模也最大。目前 鹤庆手工业者在西藏拉萨规模较大的商铺有“西藏自治区文物总店”、“雄伟金银对外加 工部云南驻西藏连锁店”、“西藏德勒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家龙头企业。

鹤庆民族手工业门类繁多,根据我们 2004 年 7 月下旬赴鹤庆手工业者在藏区经营的大 本营、集中了 1000 多鹤庆手艺人的拉萨市珠峰路“太阳岛”的调研,其所从事的主要行业 种类构成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鹤庆手工业者在拉萨主要从事金银工艺品、生活用具的加工和销 售,其中金银加工销售占 83.54%,铜制品加工销售占 12.53%,二者是鹤庆手工业者主 要从事的行业,其比重为 96%以上。

目前这些云南鹤庆的能工巧匠们,仅酥油灯这一项, 就可以打制出六七十个品种;各种银制品式样 2000 多种。如此多的选择品种,再加上白族 人精湛的手艺、相对低廉的价格,共同构成了鹤庆手工艺品在藏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云南鹤庆手工业者通过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提高加工质量,在藏 区激烈的手工艺品市场上不仅站稳了脚根,而且在与拉萨本地、四川、甘肃、宁夏以及尼 泊尔等国内外手工艺业者间的竞争中逐渐确立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藏区手工艺品市场 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了一股中坚力量。根据我们在拉萨的调研,鹤庆人的主要顾客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主要以普通藏民、中小寺庙和少量游客为主。而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随着这些白族手艺人技艺的不断改良和产品知名度的提升,特别是在藏区 人文环境下对产品工艺特殊要求的不断适应,不仅使老顾客对产品的青睐度进一步增强, 而且产品的销路也得到快速拓展,拉萨市内各大宾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藏区的 各大寺庙,远至中国台湾,以及尼泊尔等国的一些寺院都来跟这些鹤庆人订货,而且一订 就是一大批,平均占到各户年销售额的五成以上。

鹤庆乾酒 发表于 2013-7-30 10:34:28

根据 1990 年就到拉萨经营的李文汉师傅 介绍,以前拉萨等地藏民家中和寺院中的茶架主要来自尼泊尔,而如今鹤庆人打制的茶架 不仅走进了拉萨等地的千家万户,而且还打进了尼泊尔市场。 虽然拉萨市的调研结果较具代表性,但在滇藏川广大藏区,鹤庆白族手工业者的具体 经营门类和商人乡籍构成还是有一些差别。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藏区的鹤庆手工业者主要从事的是金银制品加工、藏刀打制业。 如上表所示,手工业者所从事的经营种类主要集中在金银制品加工和藏刀打制业上。其他 行业有铜铁品打制业、房屋建造装潢、机动车修理、日用品和建材销售、木匠、石匠业等。

所从事的行业门类雷同,行业内部竞争激烈,是所有在藏区经营的鹤庆手工业者群体的一 个共同特点。

从此次调研的情况来看,鹤庆白族手工业者在藏区生产销售的产品,具体由以下几种: 1、金银产品 主要有:九龙壶、九龙杯、盔甲、净水壶、碗、勺、筷子、酒壶、耳环、戒指、手镯、 发夹、项链、手链、胸佩、腰带、唢呐、长号、酥油灯、藏刀外壳和手柄、转经筒、佛箱、 木碗底部和内部的银饰包装。 2、铜制产品 镭钵、水瓢、大水缸、饭勺、盆、锣锅、火锅、马奶壶、净水碗、烛台、铃铛、酒具、 酒壶、面盆、水桶、双耳煮锅、茶壶、洗脸盆。 3、木工制品 主要从事藏区住房的建造、装潢、以及雕刻等,有的专门从事佛龛的建造,还有的从 事寺庙其他木工制品的建造。 4、土纸 少部分松桂、大里箐等植物秸杆捣碎后制成的纸。此纸用于祭祀,染成各种神像寓以 驱邪避恶。在鹤庆当地过年时广为使用,在西藏部分寺庙也颇受喜爱,有一定市场。

(二)鹤庆手工业者在藏区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影响 以云南鹤庆县白族手工业者经营活动为纽带,为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云南与西藏、四 川、青海等广大藏区间民间经济交流的互动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作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 贡献。具体来看,这些奔忙于家乡鹤庆和藏区的手工艺者,一肩挑两头,藏区和家乡鹤庆 从中共享发展,共同受益。

一方面,在这些手工业者的商业经营所在地,他们的跨区际商贸活动,促进了所在地 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在西部重要旅游 城市拉萨,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目前拉萨市旅 游工艺品市场中 60~70%的金银制品是由来自鹤庆的白族手工业者制造的。鹤庆手工业者 和商人大量流人西藏,不仅补充了劳动力市场的不足,同时有部分手工业大户还聘请当地 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藏族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这些来自云南鹤庆的白族人, 为了能够使自己的经营活动在藏区顺利发展,在群体内部基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每一 个商铺或是作坊,都要至少请一个当地藏族群众。我们在拉萨市内鹤庆手工业者开设的商 铺或作坊的调查中证实了这一点。

而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店铺甚至请了三四个当地 藏族青年,还有的鹤庆人干脆就和当地藏族人合伙开铺经营。仅拉萨市珠峰路,就有 50 多 个藏族青年在鹤庆白族人开的商铺或作坊中从师学艺。有一些当地藏族青年学艺出师后, 开始自立门户,有的还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如融工艺品制作和销售于一体的西藏拉萨神牛 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陈其昌(藏名不详),就是鹤庆白族师傅带出来的。 另一方面,鹤庆白族手工业者在滇藏川藏区的经营活动,对鹤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表中所调查的这四个村寨,是鹤庆诸多参与滇藏民间商贸中手工业人数较多的四个 典型村寨,而且村中从事手工艺打制业的人口数都在 50%以上,其中新华村几乎占到全村 总人口的 50.7%,如果将流动外出手工业者统计在内的话,可能占到全村总人口数的 85% 以上。在滇藏民间特种手工艺品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上表所列的这些村寨都受益颇多,因 此相对都比较富裕。最近几年年人均纯收入均超过了 1200 元,新华村甚至在 2003 年达到 2872 元。 滇藏民间贸易不仅使手工业者个人受益,而且推动着整个村寨的经济生活。

鹤庆乾酒 发表于 2013-7-30 10:34:39

在调查过 程中我们了解到, 新华村 2003 年度从事手工艺品加工和经营的就占该村总 894 户的 78. 9%, 其中 2003 年手工艺及个体营业额共计 1845.10 万元,占到了全村总收入的 64.2%。秀邑 的坡头邑村,从事铜制手工艺品制作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 65%以上,这些铜制产品 80% 销往滇藏川青的广大藏区。2003 年秀邑村铜器加工总收入为 902 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 56.6%。

鹤庆白族手工业者之所以能够成为西藏拉萨等地手工艺品商贸舞台上的佼佼者,很大 一个原因就在于家乡鹤庆各村寨都能够较好地参与到滇藏商贸活动中,成为那些在藏区奔 走的鹤庆商人后方的依靠。如在拉萨的鹤庆白族商人出售的手工艺品,很大一部分是由家 乡鹤庆新华、秀邑、母屯等村寨直接提供的;商铺里的学徒工和其他技工绝大部分来自家 乡的各村寨。据我们了解,仅仅拉萨市珠峰路上的 150 多家商铺,每年就吸引鹤庆的 500 多人为他们服务。通过提供原材料、技术工人和手工艺品,许多鹤庆村寨参与到了滇藏民 间商贸活动中,并给自身社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区居民的脱贫致富带来了新的动力;也 正是有了这些家乡村寨的呼应和支持,鹤庆白族商人才会游刃于滇藏川广大藏区,成为目 前维系滇藏间长距离民间商贸活动的主要力量,为所在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特殊而 富有成效的作用。

鹤庆一直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白族聚居区.人地矛盾曾长期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后,鹤庆北上的“藏客”(赴藏区从事手工艺品经营者)与日俱增,导致大量青 壮年劳动力向藏区流入,他们或从师学艺或自立门户,致使许多村寨的大部分农田以各种 方式转移到不从事手工业的村民之手。土地资源的重新优化调整、农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规模化经营为他们带来不菲的收益,同样使这部分农民也走上富足之路。

在鹤庆的新华、 秀邑、母屯、三义北等村寨,类似的发展案例非常普遍。 我们于 2004 年 7 月在西藏拉萨市的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云南鹤庆手工业者集中面临 的一些问题。 首先,目前云南鹤庆籍手工业者最感头痛的问题是在拉萨多次被要求搬迁,居无定所,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扩大生产、长期投资的热情。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 这些来自云南的手工业者主要集中在拉萨八廓街,由于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干扰了附近居民 和寺院,而且打制银铜器必用的一些装饰材料又容易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于是在当 地政府的要求下,1998 年他们统一搬迁到了拉萨东城郊;由于同样原因,时隔一年后他们 又搬到了当时在建的“中和国际城”北面的珠峰路,并一直集中居住至今。

2004 年 7 月, 当地政府在中和国际城南面新修了一个手工艺品市场,希望他们集中搬过去,可是这个当 时竣工在即的市场没有考虑鹤庆手工业者的前店后厂、加工住宿在一起的生产特点,他们 实在不愿去。根据鹤庆手工业者自己的说法,每搬一次家,他们的损失都挺大。

鹤庆乾酒 发表于 2013-7-30 10:34:51

据说有的 大商户几次搬家损失已近百万,小的也不下 10 万(主要是因为商铺流动,造成客户流失; 另外则因搬家时房租费用存在双重支付的问题)。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这些手工业者 目前迫切希望当地政府能专门集中划一块地给他们,无论在哪都无所谓,出卖或者租用都 可以,只求时间期限能够长一些,所有费用他们都愿意自己承担,只是希望政府许可他们 建盖一些符合自己生产、销售、发展要求的厂房和铺面。这些鹤庆手工业者甚至希望而且 表示有能力把这个他们的梦想之地变成拉萨城内融白族建筑特点和特色手工艺品生产销售 展示于一体的“新新华村”(新华村是云南鹤庆境内一个以手工艺和白族特色建筑扬名海 内外的白族村庄)。

其次,他们普遍觉得在家乡和西藏贷款都比较困难,很希望家乡政府和所在地政府能 够相互沟通,多给他们以理解和支持。这些鹤庆的手工业者曾多次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抱 怨,好不容易接到一笔大单订货,需要大量银、铜等原材料,可是手头资金吃紧。想回家 乡去贷,可几乎所有值钱的家当都在拉萨,在家乡根本没什么可抵押的;如在拉萨贷,自 己却是流动户口,又是一个从事小手工业的小商户,一系列复杂而艰难的贷款程序让大家 望而生畏,于是有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溜走了。

再次,鹤庆手工业者内部各商户间各自为阵,恶性削价竞争逐渐趋于明显,内部协调 组织亟待建立。

大量鹤庆籍手工业者集中于拉萨,内部恶性削价竞争就必然成为发展过程 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由于恶性削价竞争,一些商户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以次充好、 不求创新、只会仿制、粗制滥造、欺骗顾客等不良现象。但可喜的是,现在在鹤庆手工业 者内部,大家基本对共同维护鹤庆手工艺品牌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越来越多曾经单打独 斗的人充分认识到:只有云南鹤庆手工艺这个品牌不倒,大家的长期发展才有依靠和保障。

所以,以拉萨市珠峰路上的董建清、李文汉、洪金堂、张立发等师傅为发起人,正在筹建 的“云南鹤庆驻西藏拉萨手工业者联合会”,得到了大部分同乡的认可和支持。他们希望 通过这个自发的联合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恶性削价竞争、内部联系松散、产品 竞相仿冒而创新不足等问题。

中国鹤庆 银品之都 银品之都——银器文化的回音壁 银品之都——银器文化的回音壁 —— 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代南诏国时期,中国银品之都——云南鹤庆新华村的先人们便开始了银铜器的手 工制作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新华人用一把把小锤,叩响了云南银器历史的沧桑和辉煌的回音,敲出了 鹤庆银器文化的厚重和璀璨。

走进鹤庆,徜徉新华,面对古老的银器作坊和代代相传的白族银匠,缕缕不 绝的历史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 面对巧夺天工,匠心独运、古朴雅致的手工金属古董艺术者,文物爱好者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机械 制作的东西,其人文底蕴和艺术欣赏价值都无法和手工制作的相比,可惜现在很少有人还能打制它们,因 为很多独特而科学的工艺传统都失传了。 面对故宫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手工银器制品,云南鹤庆的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的自豪之感是:自己 已经站在了千年手工艺术传承和创新的顶峰。 云南鹤庆新华村,便是复活千年手工技艺的文化梦工厂。

鹤庆乾酒 发表于 2013-7-30 10:35:00

银品之都,便是体验千年手工银器文化的艺术长廊。 银品之都的魅力——新华印象 银品之都的魅力——新华印象 —— 鹤庆新华村,位于茶马古道要塞,历史上叫做“石寨子”的一个美丽水乡。人杰地灵,山魂水秀,风 光秀丽,四季如春,是云南民俗文化的长廊,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历经十年浩劫, 从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末, 新华银匠就开始复苏了千年的手工银器制作传统, 走村串寨, 离乡背井,活跃于云南边陲和祖国的大西南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为当地民族制作宗教和生活类的手工艺 品。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启发,新华银匠的手工艺银器从西南边陲不断走向海内外,成为政界文化界知 名人士以及市场新贵的青睐。

投资 1 亿元的新华村石寨子旅游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旅游产品集散地;具有浓郁白族 文化的新华村五星级旅游度假酒店,已成为云贵高原乡村旅游开发的一个制高点;海尾河、小桥流水、青 瓦白墙,构成了一幅“高原水乡”的人居自然图,恍惚之间,眼前便是一幅美丽的曼妙壮锦,一个真实的 人间天堂。

新华村有着浓厚的白族民居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千年的传统手工艺银器文化、精湛的银器工艺品以 及省级和地方政府在新华村实施的旅游产业和【云品工程】,使新华村 “银品之都”的独特魅力,将被揭 去千年的神秘面纱,大放光芒,为更多的世人朝谒和知晓。 银品之都的秘密——大师云集的新华村 银品之都的秘密——大师云集的新华村 —— 千年来代代相传的银器手工制作工艺,一村一业,一户一品,前店后坊的生产格局,走遍山水世界、 名师辈出的匠人从艺传统,自改革开放以来,新华银匠的口碑名播海内外。

2003 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光被吸引到这片神奇土地上后,更是涌现出了一批国际工艺大师 和国家级、省级工艺大师寸发标、洪兴贵、母炳林、董中豪、寸家法和董中才等能工巧匠。他们亲手打造 的银器产品,包括生活、宗教、装饰和收藏类,以多样的风格,精湛的工艺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国家,也受 到了国内外领导、社会名流的亲切接见、观摩和推崇。

政企联合, 政企联合,让尊荣会员深度体验云品之都的魅力 为了让银品之都更好地造福于旅游文化爱好者,丰富人们的现代生活,增加人们的生活品味,云南省 人民政府郑重委托云南快乐天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商务厅、云南品牌企业促进会和鹤庆县人民政府, 面对快乐天堂尊荣俱乐部的全体尊荣会员,于 2007 年年底全力开始实施【快乐天堂?云品工程】,目的是 面向全国范围的广大会员, 在旅游文化爱好者和云品之都之间通过快乐天堂尊荣俱乐部搭建一个旅游文化 体验、产品特供和服务的平台。同时推广云南手工银器的标准,规范市场,让广大尊荣会员了解云南手工 银器,分享国际工艺美术大师——“寸大师”手工银器品牌和云南银品工程及银品之都的魅力,体验大师 带给您的尊荣享受。

通过快乐天堂尊荣俱乐部这辆文化直通车,揭开鹤庆新华村云品之都的神秘面纱,享受快乐天堂提供 的产品会员特供服务,体现会员的尊荣地位和价值,同时体验和朝谒云品之都,让快乐天尊荣俱乐部的会 员全面感受鹤庆新华村这个中国银品之都的魅力。这便是【快乐天堂?云品工程】的宗旨。 中国银器在云南,云南银器在鹤庆。 中国鹤庆,银品之都。 千年的鹤庆新华村,千年银文化的壮锦。适逢盛世,银品之都的千年民族手工银器文化,作为鲜活的 非物质文化宝贵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更将为现代人的生活献上精美文化大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鹤庆县历史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