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桑岭:以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原标题:剑川桑岭:以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剑川县桑岭村,村前寨后长满苍天古木。“桑岭古木”是“剑阳八景”之一,树龄最长的达690年。桑岭村各民族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包容理解,是大理乃至云南以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缩影。
1958年时,剑川曾掀起砍树炼钢的风潮,大量树木被砍伐。然而,桑岭回、白两族村民对保护古树达成了共识,桑岭古木在砍树风潮中奇迹般被保留下来。今天,桑岭村党总支又以党员认领古树的方式保护着这片古树。
古树之下,必有古风。走进桑岭村,所见皆是白墙青瓦、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风格。回族建白族风格民居、说白族话,是桑岭村的一大文化特色,回族人家的房子,只能从门楣和照壁上窥出一二。入村,听村民之间互相交流,分不清谁是白族,谁是回族,他们时而用汉语,时而用白族语,转换自如。
剑川县是全国白族人口聚居比例最高的地方,被誉为“白族文化聚宝盆”。几百年来,这里的回族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在诸多方面与当地白族、汉族并无二致,实现了文化身份上的本土化。在桑岭村,白族本主庙和回族清真寺只有一巷之隔,守望而立。逢年过节,白族群众到本主庙送香,回族群众到清真寺礼拜,相逢相敬,笑迎礼让。
虽然地处西南边疆,又并存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原儒家文化却在桑岭村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弘扬,即崇仁重孝、礼贤敬德、尊师重道,而这成为了桑岭村的文化底色,是维系千年古村的精神之魂。在桑岭村,一家出殡,其他人家都来帮忙;一家遭灾,其他人家都会送米面慰问。这种扶危济困的仁义之风,代代传袭。敬老之风,在桑岭村尤甚,村里专设老年协会,定期送关怀。回族村民马元夫出资,连续8年在重阳节宴请全村四五百位老人,并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金。德风所化,村民纷纷称赞效仿,后辈乡贤也自告奋勇,愿意出资接办“敬老宴”。
崇文重教,是桑岭村的又一鲜明特色。过去,白族重读书出仕,回族善于经商,但长期共居、相互学习和影响,白族也出了不少商人,而回族更是出现了一门四代教书育人的佳话。从村子里走出的回族核专家马卫明,还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这几年,桑岭这个人口不足2000人的村庄,每年都有数人考上大学。文教人才辈出,化育了桑岭的文明乡风。(剑川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供稿)
文章来源:云南网:毛雪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