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以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剑川古城,这座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西南部的古城,是一处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的瑰宝。它始建于元代至正末年(公元1341—1370年),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古城地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区的南端,是滇、川、藏交通要冲,也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曾是古代云南各民族与中原、吐蕃及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地商贸、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
走进剑川古城,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商贸繁荣、文化交融的时代。古城原有古城墙巍峨壮观,虽然古城墙、樵楼已在1952年被拆除,但四门护城河、壕桥犹存,古城墙基础四至清晰,依然能够感受到古城昔日的辉煌与庄重。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历经沧桑,古貌依旧,街道走向、尺度、格局均未改变,仿佛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游人眼前。
古城内,民居建筑极富特色,古朴典雅,青砖卵石混合铺就的庭院,广植花木,清新别致。尚保留明代建筑40余处,其中有21个院落保存完整,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白族建筑艺术的瑰宝。此外,古城还保留清代建筑146处,以及民国至20世纪60年代的土木结构建筑,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总数的90%以上。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白族民居的精湛技艺,更反映了明清以来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在古城中漫步,可以欣赏到许多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如“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等。这些建筑布局严谨,小巧玲珑,完全可以看出明代初期、明代中后期、清代、民国及20世纪各个年代民居建筑结构的不同形式和发展特点。它们如同一部活生生的建筑博物馆,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白族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
剑川古城不仅建筑精美,更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石钟山石窟是古城的一大亮点,它历史价值甚高,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上幸存的集市沙溪寺登街,已入选世界纪念性建设基金会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保护遗产目录,成为古城又一张亮丽的名片。此外,古城内还有许多文化名人的故居,如清末著名白族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书法家赵藩的故居“光禄第”,以及近代爱国诗人、史学家赵式铭,社会活动家、诗人、书法家周钟岳等人的故居,这些故居已成为尚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古城的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体现在建筑和文化遗产上,更体现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中。白族原始崇拜认为,天是“母”的,为母系神灵;地是公的,为父系神灵,称“天母地公”。这一观念在古城文化中相当突出,本主“白姐圣妃阿梨帝母”(传说中的段思平母亲)至今仍供奉在北门街仁里巷北的本主庙中。城南的古城隍是金华坝区共同崇拜的本主,被尊为“十八坛神之首”、“两代城隍”。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的太子庙会,热闹非凡,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剑川古城还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古城。经过2000多年汉文化的渗入和藏文化的习染,古城堡呈现出既复杂又丰富的多元文化形态。然而,古城始终保留着浓郁的白族本土文化,白族语言纯正,白族风习保留完整。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较为突出,重农轻商、保守封闭的小家庭模式占多数,好客讲礼的风尚随处可见,爱清洁、讲文明、重视环境美的气息浓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剑川古城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03年11月5日正式批准将剑川古城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这使得古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许多古建筑得到了修复,街巷路面得到了重修,古城正以自己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朴严谨的民族历史风貌以及丰富独特的民俗风情,逐渐成为剑川旅游文化线路上的活动中心。
如今,走进剑川古城,可以感受到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气息。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领略到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尝到地道的白族美食、体验到浓厚的民俗风情。古城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文化殿堂。
剑川古城,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的古城,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迎接着未来的挑战。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和回忆,每一块青石板都记录着历史的变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