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洱海治理成效——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探索实践洱海保护治理纪 ...
原标题: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洱海治理成效——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探索实践洱海保护治理纪实初秋,来到洱海源头位于永安江上游的洱源县大树营湿地,在多级塘中,芦苇茂密,荷叶田田,荷花点缀其间,鱼翔浅底,白鹭双飞,野鸭成群结队游憩。农田尾水经过湿地净化进入永安江源源不断汇入洱海。岸边,草木茂盛,杨柳成荫,虫鸣鸟叫,蝴蝶翩翩,一幅自然生态美景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世外。
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是一个以参与洱海保护治理为主业,多领域多维度助推地方产业发展,把科研成果铺展在洱海流域上的专业科研团队,经过六年的发展,研究院拥有了一支42人组成的专兼职科研及管理队伍,完成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洱海保护与治理等数十项重要研究工作,成果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和2018年,州政府连续授予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洱海保护治理先进集体”称号。
示范引领
源头治理实现“三赢”
2020年7月,云南省科技厅、大理州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三方共建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合作协议,研究院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近年来,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从洱海全流域层进行整体设计,在对核心示范区罗时江流域进行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状况调查与研究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多个课题研究。多措并举致力于洱海水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研究与实践,全力配合全州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水专项洱海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是入湖河流污染治理及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关键技术,大树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是“十二五”水专项洱海项目的代表性关键技术示范工程。
大树营湿地建成之前,是一片地势低洼、杂草丛生的沼泽和低产农田。研究团队提出复合型人工湿地工艺——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多级塘、表流湿地与潜流砾石床组成的复合系统,并重点恢复当地常见的荷花、芦苇等挺水植物,构建综合的水生生态系统,使永安江源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平。根据湿地运行监测情况估算,每年COD、总氮、总磷削减量分别达到28吨、31.4吨和0.89吨,生态环境效益明显。
湿地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净化了进入东湖湿地的水质,保障了永安江的源头清水,发挥了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而且成为了附近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多级塘中鱼类捕捞和莲藕采摘,还能为负责湿地运维的第三方提供额外的收益,农民通过出租和流转用来修建湿地的土地得到的补偿高于低产田种植收入,发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个一举三得的项目是由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承担的国家“十二五”水专项洱海项目的代表性关键技术示范工程的成果之一。
目前,该示范工程的成果已推广应用到流域内罗时江河道兆邑湿地治理、大理市古生村近岸湖湾水体生境改善工程、大理市仁里邑近岸水体污染控制工程以及流域外湖泊保护治理等十余个项目。
成果转化
洱海保护治理实现“多赢”
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建院至今,除承担国家“十二五”水专项研究任务外,研究院共发明专利六十余项并在洱海流域内外得到推广应用,在洱海流域内外实施各类项目一百余项。
自2017年起,该研究院承担了洱海湖区主要入湖河流和重要沟渠以及7座主要城镇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分析工作,三年共完成水质分析报告335份,为后水专项时期洱海保护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还发挥资政启民的智库功能。
依托研究院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省级双创平台及洱海保护治理研究的长期积累,以孵化或引入环保企业实现环保技术成果规模化推广应用为目标的研究院环保产业平台初具规模;以高原湖泊系统科学观测研究为目标的洱海湖泊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先后通过教育部、上海市和云南省审批,目前正在申建国家级野外站。
今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中咨公司等组成的第三方评估组在洱海流域开展水专项实施效果第三方评估工作。评估组认为,研究院长期深度参与地方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技术示范及应用推广的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讯员 刘滨 杨春燕)
文章来源:云南网:范春艳
页:
[1]